董开德:默默坚守数十载,无私奉献践初心
云南省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五大队三级警长董开德,从警30多年来,始终扎根基层。如今,即将退休的他依然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奋战在执勤带班第一线。在同事眼中,他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老黄牛”。
1984年,董开德离开三尺讲台来到大平坝,从一名教师成为人民警察,这不仅意味着身份的变化,同时意味着工作环境的千差万别。“那时候对我们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上班下班的概念,工作压力很大,一年休息时间很少,每年出勤都在300天以上。”回忆起80年代大平坝艰苦的工作环境时董开德说道。30多年来,他勤勤恳恳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做好每一件事,踏实工作,兢兢业业,从未出现过任何安全事故,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将自己的青春、心血和汗水挥洒在基层大队这片土地上。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基层一线警察,董开德始终用严谨的细节践行着人民警察的职责,在维护场所安全稳定的工作中贡献自己的力量。30多年来,他带过很多“徒弟”,在他的口中,说得最多的就是“作为年轻人,不管在什么岗位上,一定不要怕吃苦,要经得起磨炼,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去做,把它当作自己的事做,就没有什么做不好的。”这是他教导年轻同志所说的话,也是对自己的总结。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徒弟”们工作出色,纷纷走上单位重要的岗位,发挥着更大的作用,这也是他最引以为傲的地方。
30多年来,他先后13次被各级组织评为“先进工作者”、8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1999年度在确保重大安全稳定工作中成绩显著荣立三等功。在众多的荣誉面前,他总是很淡定地说:“这个职业虽然清苦,压力也大,但能让走上歧途的人回归正道,让社会环境多一份安宁,终归是值得的。”
赵云智:用初心守护平安
从2011年来到云南省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七大队,八年来,无论是全面排查安全隐患,还是管教帮扶戒毒人员,大队长赵云智都驾轻就熟,信手拈来。
“习惯了”
“戒毒人员想什么,有什么困难,为什么在管理过程中有抵触情绪,这都需要你充分了解掌握每一名戒毒人员的基本情况,才能看准问题的本质抓住管理教育的核心。”她常常这样叮嘱大队新来的同志。
这些年,无论是否值班,在戒毒人员管理区内总能早早看到她的身影,旁人问起,她总笑笑说:“习惯了早起。”其实她脑海里紧绷着安全这根弦,只有亲自到“四大现场”巡查一遍,无安全隐患,才能放心。
她还细心关注每名戒毒人员的表现,每日巡查时,她都要主动与戒毒人员聊天,既掌握戒毒人员的思想动态,又琢磨着怎么加强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通过耐心询问戒毒人员每天的教育戒治情况,在脑海里为每名戒毒人员“画像”,做到心中“有数”。
针对安全管理工作中易忽视的管理盲区,她坚持从细微处着手,每天奔波在管理区内,反复检查门禁、监控等重要监管设施。她坚持用女性特有的亲和力与韧性,时时洞悉、挖掘戒毒人员的思想动态,帮助她们真心悔过、积极改造。
最简单的初心
“干一行爱一行”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基层警察,她始终信守“在岗1分钟,尽职60秒”,值好每班岗,做好每件事,用初心守护高墙内的平安。
作为一名戒毒警察,特别是在女子戒毒大队,工作性质的特殊不言而喻。她一心扑在工作上,对有困难的戒毒人员,她总是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一名戒毒人员,刚入所时抵触情绪非常严重,几经说服教育效果不佳。她从细节入手,对戒毒人员的思想转化事事有交代,对发生的新情况样样有安排,耐心细致地进行思想安抚引导教育,在了解该戒毒人员的家庭情况后,施以亲情帮教,最终戒毒人员流泪感谢说道:“赵警官,在外面我深陷毒瘾泥潭,没人会同情、关心、爱护我,更多的是看不起、避之不及,只有你不是亲人却甚似亲人,如此照顾、关心、爱护我,不厌其烦地教我做人的道理。”
“戒毒人员也是毒品的受害者,所以对她们的教育管理,沟通很重要。要在日常聊天中融入关心,消除她们的抵触情绪。”长期坚持工作总会有回报,戒毒人员一句简单的“谢谢”,就是她从事教育工作中最简单的初心。
“心有愧疚”
“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一系列荣誉证书背后,是对她从警20年来不懈努力、无私奉献的肯定。
她还是第七党支部支部书记,她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把建设一支思想作风好、政治觉悟高的警察队伍作为建设目标,狠抓警察队伍思想教育,形成大队上下一条心;开展“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通过“禁毒宣传”“警民联谊”“文明交通”“爱上阅读”等活动,将大队女警塑造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所在大队多年持续实现“六无”目标,多次荣获“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在生活中,作为妻子、母亲、女儿,她既有愧疚又心怀感恩:“虽然我和丈夫都是警察,对家里的照顾少,对父母和女儿肯定心有愧疚,但家人都很支持我的工作,我很感谢他们。”
“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从警20余年,她始终用朴素的言行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初心守护着高墙内的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