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聚焦
[云南日报]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运行高效成果迭出——建好实验室 做强农业“芯”
来源:宣教中心     2024-02-28 16:46:32     【字体: 】    

来源:云南日报 记者:陈云芬

全国最“甜”甘蔗品种“云蔗08-1609”最高糖分达21.03%,跃升为全国蔗区第三大主推品种、云南蔗区第一大主推品种;自主知识产权月季品种“赤子之心”入选杭州亚运会颁奖用花,一抹中国红加快了云花国际化的步伐;云南省首个公认的优质食味粳稻香软米品种“云粳37号”,成为云南稻米产业从“满足量”迈向“提升质”的当家品种……从无到有的突破振奋人心,从有到优的新品种备受瞩目,加快高水平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云南种业高质量发展,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

云南作为农业省份,一粒种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23年,为解决云南种业发展面临的基础科学问题、产业技术问题,经省科技领导小组批复认定,在省科技厅支持下,由省农科院牵头,联合省内相关高校、院所和企业建设专门研究“农业芯片”的实验室——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启动运行。

“以国家战略和云南需求为导向,按照小切口、深研究、真管用原则,建设联合高效的种子种业创新平台,汇聚培养国际化高水平育种人才队伍,实施种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标志性成果并进行转化,支撑重点产业种业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省农科院科研管理处处长屈云慧研究员道出了实验室肩负的重要职责,“破译种子的核心密码,建立现代种业创新体系,突破云南种业‘卡脖子’问题,加强对全国及南亚东南亚辐射带动应用,使云南成为全国特色作物的重要区域性生物育种中心。”

实验室以“核心实验室+功能实验室+区域实验室+科创基地+种业基地”为架构,采用“首席+首席团队”为创新单元的科研组织方式,以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重点产业种业为主线,以市场应用为目的,搭建了主要农作物有利基因挖掘利用、远缘杂交分子育种、野生稻渗入系高效基因编辑等10个共性技术平台,主攻水稻、玉米、马铃薯、甘蔗、花卉、蔬菜、中药材、肉牛、加工专用型核桃、适生油橄榄、工业用思茅松、人工林桉树等12个特色品种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突破性种业科技成果并在生产中应用,实现云南省育种技术的提升与迭代。

发挥人才优势,实验室致力于开启育种“4.0时代”,成立了由万建民院士为主任,由14位国内知名院士、专家组成的学术技术委员会,以项目制聘任陶大云、杨生超等首席科学家及团队22个。截至目前,1人入选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培养省级人才13人,项目课题联合培养或引进博士/博士后14人。

通过项目的实施,实验室在创制收集优质种质材料、克隆优异性状基因与表达、育种关键技术攻关及创新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克隆了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三七抗病相关PR基因等29个;系统挖掘来自巴蒂野生稻、展颖野生稻、南方野生稻、印度野生稻、普通野生稻、非洲栽培稻和陆稻中控制粒型的新位点44个;揭示了水稻杂种不育机制,稻作资源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完成678份优质种质资源及育种材料的精准鉴定,向育种单位提供优异杂交组合500余份。推广甘蔗、马铃薯、水稻、玉米、辣椒等品种及配套技术318.9万亩,新增产值16.9亿元。玉米品种“云甜玉12号”技术成果在示范区推广应用增产10.2%;加工专用稻新品种“优I8号”在盈江县的千亩示范样板平均亩产627.58千克,深受加工企业欢迎,为云南米线加工专用稻市场打开了突破口。

躬身沃野,科研人员从试验材料中寻找着“芯片”密钥;精准鉴评,研究团队从宝贵资源中“破译”着有利基因;热烈研讨,凝聚心血智慧的科研“金点子”竞相迸发……新春伊始,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再启新征程。“通过5至10年建设,集聚一批高原特色种业应用研究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科技人才、领军人才和团队,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主要种类的育种4.0技术平台,构建国内国际科研合作内外畅通的新型全省种业创新体系,变云南资源优势为基因优势、种业优势,增强种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撑引领能力。”创新蓝图绘就,实现云南种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云南省农业科技工作者信心满怀、蹄疾步稳。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最后一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