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聚焦
[科技日报]以热点引领,加快南岭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
来源:宣教中心     2024-05-16 15:00:46     【字体: 】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赵汉斌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成为远行者的乡愁。身边的孩子,有几人能领会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画境?从全球尺度看,目前生物多样性正面临快速丧失的危机。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找到并保护物种丰富度和特有性高的热点地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车静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

长期以来,车静课题组致力于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分类、演化及保护研究工作。近期,他们联合国内外多家团队,以目前全球受胁物种比例最高的两栖类为研究对象,揭示了6个被忽视的以南岭为代表的中国东南新热点山区,这为其他类群的保护评估工作以及未来保护区建设规划提供了重要方向和指导。《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近期发表相关成果。

 

车静课题组研究认为,中国大鲵可能多达8个物种。 

中国两栖类多样性格局和保护空缺情况示意图。

我国特有两栖动物超四成受威胁

青蛙、蟾蜍、大鲵(娃娃鱼)、蝾螈等,是典型的两栖动物。它们通常具有肺呼吸和皮肤辅助呼吸的特点,能够在水中和陆上生活。

在食物链中,两栖动物占据重要位置,它们既是捕食者,也是被捕食者,维护着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在科学研究方面,两栖动物在进化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在药物开发潜力方面,一些两栖动物体内含有具有药用价值的化合物,如某些蛙类的皮肤分泌物中含有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抗肿瘤活性的多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有助于发现和开发新药。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关键类群。由于皮肤裸露、呼吸方式原始和相对较低的迁徙能力等自身特点,它们极易受到威胁,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因此是重要的环境指示生物。”车静说,通过监测两栖动物的种群动态和栖息地状况,可以及时发现和评估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2021年,我国学者对国内当时已知的475种两栖动物的濒危状况作了评估,发现滇螈已经灭绝,琉球棘螈在台湾地区灭绝;受威胁的两栖动物多达176种,占评估物种总数的37.05%。更值得关注的是,319种中国特有两栖动物中,有40.75%属于受威胁物种。

此前,车静所带领的团队,结合20年的野外调查、分布数据和新的分子数据,分析了中国两栖动物的多样性格局,认为我国是地球上两栖动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这也是最濒危的动物群体之一。

“两栖动物的减少或灭绝,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车静介绍,其中栖息地破坏、生境破碎化是主要原因。此外,壶菌病的暴发也对两栖动物种群造成了严重威胁。同时,气候变化也加剧了这一趋势。

中国大鲵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黄河及珠江流域的18个省份。

从热点区域着手加快两栖动物保护

喜马拉雅地区、印缅地区和中国西南山地,是人们熟知的三大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

“除了人们熟知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在此项研究中,我们意外地发现了之前缺乏关注的中国东南部,即南岭及周边存在6个新的热点山区。这些新热点区域拥有28.3%的中国两栖类物种,特有物种比例也极高。”课题组成员、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徐伟介绍,他们分析了521个已描述的中国两栖动物物种,并确定了100个潜在的隐存物种。

南岭,泛指湖南省、江西省与南方两广相连的群山区域,也是长江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及其周围的群山。在这些区域,目前仅有9.7%的物种分布范围受到保护区的覆盖。而且这些区域相比西部地区,人口更加密集,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更大。

研究显示,分布在6个热点区域的物种,有88.2%受到人类活动的高度威胁,凸显了保护力度增加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6个新热点与中国东南部的山脉有关,保护区覆盖程度还远远不够,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威胁。因此,保护这些新热点,应成为未来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课题组成员、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吴云鹤说,如果在这些新发现的热点地区扩大保护地范围,将直接惠及43.4%的保护空缺物种,以及13.0%的部分保护空缺物种。

“南岭及周边热点区域,不仅是两栖动物的宝贵栖息地,还是许多其他珍稀和濒危动植物种的家园,如我国特有蛇类莽山烙铁头和珍稀树种丹霞梧桐等。”车静说,如果在未来保护地建设中,将这些新热点地区纳入保护区范围,将不仅惠及两栖类动物,还有其他众多当地特有、珍稀濒危类群受到保护,这将为未来国家公园建设、促进南岭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指导。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供图)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最后一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