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云南网 记者:陈云芬 通讯员:陶祥
我省是全国鲜食玉米最大产区,近年来,在云南省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项目“鲜食甜玉米品种选育推广及玉米抗白斑病功能位点发掘”支持下,我省玉米专家番兴明研究团队育成5个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特色鲜食甜玉米新品种,发现并挖掘到多个抗玉米灰斑病基因资源,建成鲜食玉米“新品种选育-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2021-2023年,项目育成的鲜食玉米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累计推广应用161万亩,总产值88.3亿元,新增纯收益48.2亿元,有力支撑了云南鲜食玉米产业提质增效。
云南鲜食玉米种植面积约300万亩,因产值高,鲜食玉米发展迅速,已成为我省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省鲜食玉米产业严重依赖进口品种,品种同质化严重,自育品种类型单一,不能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且良种良法不配套、管理水平落后、产业链不健全。同时,玉米灰斑病流行也制约了云南鲜食玉米品质和产量的提高。
针对这些“卡脖子”问题,番兴明团队系统开展鲜食甜玉米种质资源创制、育种技术创新、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建立了将大田玉米转育成鲜食玉米的育种体系,把甜玉米基因su1,sh1、sh2成功导入到Suwan种质中,创制出6个优质甜玉米骨干自交系,并利用创制的骨干自交系育成“云甜玉8号”“高原王子”“高原丽人”“云甜玉9号”“云甜玉10号”5个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特色鲜食甜玉米新品种;克隆并验证了1个抗灰斑病的功能基因,同时发现了1个与灰斑病抗性相关的新候选基因,挖掘到3个新的与行粒数相关的候选基因和1个与穗粗相关的候选基因,为玉米抗灰斑病育种和提高产量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发明鲜食玉米工厂化育苗移栽及膜下精细化管理技术,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大大提高了农户种植效益,同时,还研发出鲜食玉米保鲜、储藏和加工技术,解决了目前鲜食玉米长期贮存难和无法远距离运输的难题。
鲜食玉米育种的创新突破,只是团队数十年来深耕育种科技,做强种业“芯片”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团队成功培育出玉米热带单倍体诱导系“云诱一号”“云诱二号”并用于批量诱导单倍体,提高了育种效率。团队构建了目前全国最大的巢式关联群体,并利用该群体开展了主要玉米病害抗病机理研究,挖掘到抗玉米灰斑病、大斑病等多个与玉米抗性相关的功能基因,创制出一批高产优异的种质,为我省乃至全国玉米学科发展奠定了重要材料基础。此外,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的玉米灰斑病合作研究成果,为抗灰斑病的玉米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分子靶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Genetics》(《自然-遗传学》,影响因子41.4)上,引起了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