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是云南林草事业从弱变强,从传统蜕变到现代,从砍树到护林,再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跨越式发展的70年。70年砥砺奋进书写辉煌,70年春风化雨浸润大地。云南林草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双手谱写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壮丽史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林草局的关心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林草系统紧紧围绕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着力提升林草改革发展质量效益,推动形成了"两山理念深入人心、生态质量不断提升、绿色经济日益壮大、林草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一、服务生态大局,实现资源增量
云南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为服务好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林草资源的大量消耗严重影响了生态。改革开放初期,云南森林覆盖率只有22.57%,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最低点。随着全社会生态文明观不断强化,云南启动了营造"绿水青山"的时代引擎。1997年,云南终于首次实现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率双增长。近年来,云南主动融入和服务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努力打造云南"大美山水"。一是资源保护得到加强。严格落实林草资源保护制度,全面加强森林、草原、湿地等资源的保护管理;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年均减少天然林资源消耗500多万立方米;限制建设项目使用生态区位重要、生态脆弱地区林地、草地,牢牢守住了林草生态保护红线。二是灾害防控不断加强。强化森林草原火灾和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2013年以来,年均森林火灾次数比前5年下降55.6%;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1.35‰,远低于国家8.6‰的控制指标。三是资源体量稳步增加。目前,云南林草业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林地面积3.91亿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8%,占全国林地面积的8.5%;森林面积3.47亿亩、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1.7%;森林蓄积量19.7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4.1%;森林覆盖率达到60.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3倍;天然草原面积2.29亿亩,草原植被综合盖度达到87.81%。
二、深化重点改革,实现活力增强
云南林草改革一直领先全国,"爱拼敢赢"基因,让云南林草人以"杀开一条血路"的勇气推进改革,把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殷殷嘱托时刻铭记在心,坚决守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核心区域和最前沿阵地。一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持续深化。随着云南2.7亿亩林地确权,云南广袤山区近840万户林农通过林地承包经营权获得更多财产权利,这深刻改变了基层农村的生产关系,激发农村群众积极主动谋划发展林草产业。二是自然保护区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全省161个自然保护区中已有114个自然保护区成立管理机构,随着《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的逐步落实,自然保护区将逐步产生"人才红利",让保护在法制和科学的轨道上越走越稳。三是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取得突破。2016年云南在全国率先出台《云南省国家公园管理条例》,为国家加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作出了有益探索。普达措被列为全国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之一。四是国有林场改革深入推进。云南的国有林场改革因地制宜不断做"加减法"。国有林场由203个优化整合为141个,全部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管护林地面积由4074万亩增加到6399万亩,位居西南第一,实现了国有林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同频共振,国有林场"不城不乡、不工不农、不事不企"的问题得以解决。五是中国"林业双中心"建设取得突破。2018年9月,中国林业大数据中心和中国林权交易(收储)中心成功落户云南,中国林业发展和管理步入"云"时代,成为国家林草局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的标志性事件,打开了林草信息化建设和林草数字经济发展新局面。
三、加大生态修复,实现大地增绿
依托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陡坡地生态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创新性开展 "国土山川大绿化",让云南的山更绿水更清。汽车行驶在"最美丽公路"楚大段,三步一景、十步一花.....要让老百姓共享生态红利,让大家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是积极筹措生态建设资金。云南不断加大林草资金投入,仅2018年,全省落实中央和省级林业资金106.44亿元,开展国家林业贴息贷款52亿元,林木林权证及观赏苗木抵押贷款余额达30亿元;与国开行、农发行合作的林业政策性贷款项目19个,目前已发放贷款38.3亿元。二是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统筹林草生态修复工程,以路域环境绿化优化为重点,以点带面推进国土山川补绿增绿。2018年,全省完成营造林823万亩,退耕还林还草和陡坡地生态治理336万亩,人工种草400万亩,修复退化湿地21万亩。三是加快推进退耕还林还草。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自2014年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启动以来,已完成退耕还林670万亩,占任务量的76.1%。其中,2014-2017年度580万亩还林任务已全部完成;2018年300万亩还林任务跨年度实施,已完成90万亩、占30%。
四、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产业增效
在反思中破局、突围、求变,推动林草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也是云南林草70年发展历程中浓墨重彩的篇章。经过多年培育,坚果、观赏苗木、林下经济、森林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生态产业,在云岭乡村上演着"财富故事",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云南以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种植面积已达5100万亩,其中核桃种植面积4300万亩、产量达116万吨,澳洲坚果262万亩,产量1.6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森林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年收入突破80亿元。建成各类林木种苗基地82.8万亩,实现产值超过45亿元。全省林下经济经营面积已达6800万亩,产值超过650亿元。培育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12户、省级龙头企业763户,成立林农专业合作社近5000家。2018年全省林业行业总产值已达到2221亿元,林农来自林业的收入人均突破2000元。
五、推进生态扶贫,实现林农增收
漾濞的核桃、鲁甸的花椒、会泽的软籽石榴、贡山的草果、玉龙的重楼、昭通的苹果、怒江独龙族小伙编制的圆竹家具订单纷至沓来......金秋的彩云之南这样热闹,丰收的喜悦,林农的欢声笑语响彻三迤大地。云南省国土面积94%为山区,68%的面积为林地,七成以上的农民居住在山区。2017年动态识别管理后,云南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88个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47万,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叠加耦合,是全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地区。近年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云南各地林草部门出思路、想办法、抓推进,在生态建设与群众脱贫致富之间找到结合点,以绿色为基调的林草生态扶贫之路越走越宽阔。云南脱贫的最大困难在山,最大潜力、优势和希望在林,面对云南脱贫攻坚的现实困境,林业生态脱贫成为云南脱贫攻坚的必然选择,林业必须有所作为,也可大有作为。"十三五"以来,累计向88个贫困县投入林草资金221.8亿元,安排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941.94万亩,扶持发展经济林果510万亩、户均达4.3亩,选聘生态护林员5.62万名,带动23.24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有效修复生态,遏制了贫困地区水土流失,增加了当地贫困户的转移性收入。
风劲帆满海天阔,同舟共济再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代的云南林草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把林草工作与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对标对表,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舍我其谁的胆识魄力,把林草改革发展的思路理得更清,措施定得更细,工作干得更实,加快推进"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设,努力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持续推动云岭大地增绿、资源增量、生态增质、产业增效、林农增收,为全国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云南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