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护险试点惠及1.7亿参保人,呈现这些新变化
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社会保障制度补短板的重大制度安排。目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已稳妥有序扩大至49个城市。作为社会保险制度,长护险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原则,包括个人在内的社会各方都参与了制度建设。截至目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参保人数达到1.7亿人,累计超200万人享受待遇,支出基金约650亿元。
目前,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阶段性目标。日前,在国家医疗保障局举行的2023年下半年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副主任付超奇介绍,一是切实减轻了失能人员家庭经济和事务负担,年人均减负约1.4万元。二是促进服务体系发展,试点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服务机构达到7600多家,是试点初期(2017年)的5倍。三是拓宽了就业渠道,试点地区定点服务机构护理人数达33万人,是试点初期(2017年)的近10倍。党的二十大作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改革方向。
“00后”加入护理员
无论在社会保险还是商业保险中,长期护理保险都是一个十分特殊的险种。不像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只需要给付现金,长护险还需要靠护理员提供服务。目前,我国长期护理的专业人员队伍严重短缺,专业照护服务的社会机构和设施不足,为长护险试点的运行带来挑战。
“00后”东北姑娘何琪是北京的一名护理员,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已有2年。在以四五十岁年龄段为主的长护险护理员队伍中,像何琪这样的年轻人十分少见。
“在我刚刚独立上门服务时,心情是忐忑的,每每在敲响老人的家门前我都要做一些心理调整,甚至每次上门自我介绍的话术都要在前一天睡前反复练习,生怕因为年纪小而引起家属和老人对我的工作不认可。”何琪说,很多老人看到她还没自己的孙辈大,会直接拒绝她的服务,要求更换一个年纪大、护理经验足的护理员上门。
“请您试一试,不试怎么会知道年轻人就不可以呢”“年龄不能说明一切的”,何琪请有经验的同事一同上门,带着专业证书和工作证,认真与老人及家属解释沟通。“终于获得老人同意,我细心地为老人理发、擦浴,每个动作都像考试一样标准。服务结束后,爷爷对我竖起大拇指说,这么年轻就这么了不得,‘真棒’!我心里的大石头终于放下了,只记得回家路上的风都是甜的,被认可的感觉真好啊!”
何琪毕业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她的40多位同班同学大多刚毕业就改行了,如今只有三四名同学仍在毕业后从事老年服务工作。何琪也不是没动过另谋出路的念头。“工作状况和理想中的情节有很遥远的距离,加上这个岗位在社会上认可度相对较低,很多人会认为我们就是护工、保姆,其实我们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养老护理学习。”最初,何琪在老家的养老机构工作。“经同学介绍才知道养老服务还有另一种模式叫居家照护,还听到‘长期护理保险’,国家也正在大力推行这项政策。我从家乡来到北京,踏上了长护险服务这条路”。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推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走在护理员这条冷门的职业道路上,家人既是她的动力,也曾是她的阻碍。“高考填报志愿时,我父母都特别反对,但我当时还真是挺坚定的。因为我姥姥和奶奶都是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失能,一直都是家里人手忙脚乱地轮流照顾,到后期的时候因为护理知识太贫乏了,还生过褥疮。”这给何琪带来很大触动,她认为老年护理在老龄化社会一定是新兴产业,于是带着家人的担忧,满怀一腔热血地进入老年服务专业,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失能老人。
“我最开始工作的时候,给老人做清洁这方面的事情从来都不跟我父母说。”而在第一次收到失能家庭送来的锦旗和感谢信时,何琪第一时间和父母分享。母亲给她发来消息,终于对她的职业选择表达了认可:“在家连袜子都不洗的你,如今也可以把老人照顾得这么好。突然发现我的孩子长大了,妈妈心疼你不想让你吃太多苦,但你永远是我们的骄傲!”
如今,何琪的职业规划也渐渐明晰起来。因为年轻且业务能力出色,从去年年底开始,公司开始让何琪在做一线服务的同时接触管理工作。她开始与商保经办机构对接,负责管理参保人的评估签约、月底服务结算、护理人员培训等工作。
培育养老护理市场
自2016年开始试点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来,政策支持接连不断。今年3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目的是在现阶段人民群众长期护理保障需求增长、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存量寿险产品开展转换业务,在短时间内有效提升长期护理保险供给能力,缓解失能人群护理费用压力。今年7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适用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将适用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范围扩大到长期护理保险等商业健康保险品种,鼓励开发针对既往症和老年人等特定人群的长期护理保险。
尽管寿险与长护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已在今年5月正式启动,记者询问多家保险公司得知,实操中还几乎没有实际的转换业务案例。试点效果不如预期,保险公司缺乏动力将存量寿险产品转换为长护险产品。此外,税优政策对长护险市场的驱动力究竟如何也尚存异议。政策性长护险试点范围扩张速度缓慢,覆盖城市仍十分有限,商业护理保险产品更是稀少。那么,堵点有哪些?
逐步建设护理服务体系、培育养老护理市场,是每个长护险试点城市绕不开的长期工作。在苏州市政策性长护险的多年试点过程中,苏州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周文蓉深刻体会到,由谁来提供服务很重要。“目前机构所能提供服务的人员大部分只是养老服务员,他们所能具备的医疗护理知识比较缺乏,学历层次也较低。目前甚至还有一些地方可能连提供居家护理服务的人员都不足。”无米难为炊。因此,苏州的长护险试点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全覆盖护理院的失能人员,第二步开展居家护理。“如果没有人去提供服务,我们有了这个政策也不能实施。”周文蓉说。
“苏州的长护险2017年10月从院护起步,到2018年7月家护启动,居家护理服务实现从无到有。”周文蓉介绍,目前全市住院护理机构已从最初25家增至147家,居家护理机构从零起步,扩增至目前101家,居家护理服务站点已达346个,基本覆盖全市各乡镇街道和社区。此外与长护险实施密切相关的评估机构也在逐步扩容,目前已覆盖20家相关产业,累计创造2.67万多个就业岗位。苏州市长护险的试点工作不但解决了参保失能人员的困扰,也培育了专业护理服务机构,促进养老护理、医疗照护等人才队伍的培养,解决了部分人员就业问题,推动了地方养护市场的发展。
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不仅养老护理服务供给不足,长护险筹资也更加困难。尽管江苏已在积极推进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全覆盖,但周文蓉仍认为,总体来讲,长护险制度的脚步在现阶段还应稳慎,不能超过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承受能力,以保证筹资的可持续性。
加快完善制度标准
目前,各长护险试点都在根据自身实际状况开展探索,失能评估、待遇给付、筹资、服务等标准参差不齐。日前,在国家医保局2023年下半年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付超奇表示,一方面,加紧研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顶层设计,确立制度建设总体目标和远景规划,统一制度框架,统一政策标准,规范管理运行。另一方面,同步研究失能等级评估管理、服务机构管理、经办管理、长期照护师培训培养等方面配套措施办法,支撑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落地。
国家医保局近日发布《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级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及《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级评估机构定点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上述《办法》对定点评估机构、评估人员、评估标准、评估流程等进行明确。其中提到,鼓励支持发展独立的评估机构,暂不具备实施条件的地方,可依托医疗机构、劳动能力鉴定机构、商业保险机构等实施评估。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建立统一且公信力更强的失能等级评估标准确有必要。“产品定价依赖数据,只有丰富数据维度、积累数据基础,才能在不损害保险公司长期利益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最具性价比的、责任差异化的长护产品。”某保险长护险项目负责人马辉表示,数据的标准化离不开科学、统一、完善的失能评估鉴定体系。
在保障长护险基金安全、提升护理服务机构服务质量方面,商业保险公司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苏州商保机构利用信息系统,对长期存在早晨5点以前和晚上8点以后等冷门时间开始服务的案例进行了重点稽核。截至目前,太平养老苏州分公司累计追回护理费用约10.1万元、扣除护理机构考核款约115.2万元,严格把牢了基金“出口关”。北京市石景山区长护险试点借助商保经办机构的“互联网+”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商保经办与护理服务机构间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通过人脸识别、GPS定位等技术的应用,更是确保了护理服务的真实性。
在试点过程中,苏州长护险项目实施全流程委托商保机构经办的模式,不仅可以提升长护险的运行效率,还可以发挥商保的专业优势。同时为了激励商保机构,促进商保机构对长护基金监管动力,苏州市长护险设立了风险共担机制,若长护险基金出现亏损,商保机构将承担一定比例的风险敞口;若出现盈余,商保机构将会有一定比例的结余留用率。
“其实我们也希望商业保险公司在替我们做一些经办服务的过程中,还能通过服务和数据的积累,去探索设计补充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当然这个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积累。”周文蓉表示,仅靠政府所提供的长期护理服务是不够的,从目前来看也只能是保障基本需求。如果希望能够获得更好的服务,还要在没有失能的时候购买一些保险产品作为支撑。
原标题:长护险为失能老人托底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医疗保险”微信公众号